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贵州世居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的专题论文——《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20

※发布时间:2018-6-8 17:38:1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原标题:贵州世居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的专题论文——《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2015年卷)》

  《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是由贵州民族大学主管,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凡涉及贵州世居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的专题论文或研究综述,如涉及贵州世居民族的农林牧生产、日常生活、古文字与文献、生态、民族文化考古、民族文化旅游、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社会学、民族人类学等方面的论文,都是本刊征稿和发表的对象。

  本期所录文章共16篇,分“黔地域外民族及戏剧文化研究”、“傩文化研究”、 “黔域文献研究”、“黔域文化赋”、“贵州世居民族研究”等五个板块。

  杨昌儒,男,布依族,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贵州省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民族学专业教指委副主任、贵州省民族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教育学会副会长、贵州省布依学会常务副会长。出版了《民族理论概要》、《民族学纲要》、《民族政策学》、《民族理论论纲》、《贵州民族关系构建》等著作。

  卢云辉,中国同盟盟员,民盟贵州省委副主委(兼)。博士,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贵州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代表。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阅读推广。相继在《大学学报》、《贵州社会科学》、《安徽农业科学》、《贵州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5项、横向课题6项。获省级教学二等1项。

  回顾中国戏剧史,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华各民族民间戏剧一直不被人重视,不能登文人的大雅之堂,即便是20世纪初也是处于自生自灭的无学科状态。中华人民国成立之后,中华多民族戏剧研究的地位虽逐步提高,但仍被在文人案头,无法向前发展。如今只有重新回归本位,从人类学、民族学与戏剧学的交叉、边缘学科方能寻找到新的出。

  我们所的民族戏剧学与文学研究拟从民族戏剧文化学、文学与艺术学角度进行审视,以及从戏剧历史、戏剧理论、剧作家与作品、戏剧比较四大领域进行研究。另外则在大处着眼于民族戏剧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如史地学、人类学、生态学、教学、心理学、美学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小处着手于民族戏剧与文学、音乐学、舞蹈学、曲艺学、工艺美术学、影视学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其中特别关注于民族戏剧与文学形式中的诗歌、散文、小说、讲唱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的文化交流研究。

  无论是在人类的原始社会,还是人类走过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将来的主义社会,人的种群与族群总会有各种反映自身社会与生活的戏剧形式。民族这个重要称谓,以及民族文化、文学与艺术这个意识形态,总是要贯穿于人类整个历史,以及每个人的一生之中。那么,由民族学与戏剧学所结合形成的民族戏剧学的理论与实践活动,自然在其间起着重要的文化承载与作用。

  自从国内有人旗帜鲜明地推出“民族戏剧”这个学科名称,竭力提倡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研究的先进方之后,已逐步让人看到其广阔的时空、的基座、的前途。记得当年笔者在兴趣盎然地阅读到法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学者安托南·阿尔托的著作《戏剧———戏剧及其重影》,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克利福德·格尔兹的著作《文化的解释》,日本东京大学著名戏剧史学家田仲一成的著作《中国祭祀戏剧研究》,都大学中国研究院学者李岚的著作《的再创造———人类学视野中的傩》,中国社会科学院黄育馥研究员的著作《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中国戏曲学院傅谨教授的著作《草根的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的著作《山西乐户研究》,南京艺术学院杨曦帆博士的著作《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等书籍之际,强烈地感受到创立此门学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同时认为,在中外各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的基础之上,民族戏剧学方的不仅能极大地促进中国古典戏曲与地方戏的学术发展,而且会使中国传统戏剧的研究真正与世界戏剧学接轨。

  尤其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何玉人研究员在《建立独特审美品格的民族戏剧学》一文中的精彩论证:“民族戏剧学概念的提出,是严密的、客观的和符合学科规范的,从字面上理解,中外民族戏剧就是研究中国的和外国的戏剧,研究中国各民族和外国不同民族的戏剧。从戏剧本体上说,就是研究不同国家、民族戏剧之间不同的审美表达方式。国家既是的概念,更是民族的概念、地域的概念和文化的概念,中、外民族戏剧就是不同国家、不同人文背景和不同地域风俗中形成的,具有不同艺术个性的、不同历史起源、发展道和审美风格的戏剧。”更是让我们对民族戏剧学学科与中国传统戏剧文学艺术研究的发展充满了勇气与信心。

  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民族戏剧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有必要从民族学与戏剧学、文学与艺术学的关系做起。因此,对民族戏剧的文学性与戏剧文学的民族化的探寻是此领域研究的重头戏。关于民族戏剧学或戏剧人类学的文属性或艺术属性,我们可从叶舒宪、易中天、容世诚撰写的《文学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戏曲人类学初探》的有关论述中找到一些理论上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叶舒宪研究员在著作《文学与人类学》中提到:“我们从人类学家和文学家那里获得的认识是不谋而合的:文化他者是我们发现自身缺陷、中心主义的最好契机和最有效的帮助。”他结合著名学者卡洛斯·卡斯塔尼达、博尔赫斯等人在人类学与文学方面兼通的实明了这点:“博尔赫斯的《种族志学者》可以看作是用小说形式阐发和转播人类学知识的尝试。尽管他本人并非科班的人类学专业出身,但其广泛的涉猎和跨文化经验使他足以胜任这项工作。”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著作《艺术人类学》中提到,深入探究马克思关于“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英明论断,会发现“原始戏剧的热门话题有三个,即人的生活、神的命运和民族的历史。”“演戏就是演人生,看戏就是看人生。实现艺术本质的人类学还原,是艺术人类学最根本的任务。”这也是文学人类学与民族戏剧学的“最根本的任务”。戏剧文学与艺术是“为确证感的获得而创造出来的产品和观念世界”。

  新加坡大学容世诚教授的《戏曲人类学初探》建立了一种“从人类学文化行为,特别是仪式行为探索中国戏剧的研究思。同时,笔者是站在一个戏曲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文献与田野作业研究者的立场,寻求与人类学、表演学和其他学科的专家进行对话交流,以达到中国戏曲的跨学科研究目的”。该书作者是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哲学博士,利用自己学习的文化人类学与戏剧学知识,在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原始仪式、戏剧文化研究方面作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戏剧学诠释。

  为了民族戏剧学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数十年来我们为此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劳动,在基层文化的调研、学术课题的申报、理论著述的编撰方面做过许多的工作与努力。笔者心里清楚,民族戏剧学这一庞大的文化系列工程并非是少数人一时半时能建成的,也不是仅靠在书房案头所写的几本书与几篇文章能完成的。实践证明,只有走出校园书斋,到广阔的社会基层与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地进行田野调查,才能摸清民族戏剧文化的家底,才能把好民族戏剧学的脉搏。

  自2006年,我们领受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国少数民族与民族戏剧研究》以来,笔者与笔者的硕士、博士生们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历尽,走遍了祖国边疆的山山水水,进行访问并搜集了大量中华各民族戏剧文化的珍贵历史与现实资料,编写了数十篇有关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这才了解到古人为何沉浸于“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且看参军唤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宋·陆游《春社》)、“若能觉其梦,且悟浮生如戏弄。若能智其识,渐悟狂知枉心力”(宋·晁迥《三悟辞》)、“浮生如戏弄”、“人生如戏”的特殊氛围,忘情于戏剧的,也理解到现当代人为什么沉醉在“木落秋高景色寒,菊花到长安。多情最是风流色,独向枝头弄管弦”(范紫东《为汉二黄题词·秋菊红叶鸟》)、“一群歌咏协宫商,曲谱新声乐未央。闻道桃园晚会开,霓裳仙子月中来”(李木庵《延安新竹枝词》)的戏剧歌舞之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术创新体现在如何应对一门既传统又新兴的社会科学及其重要分支学科。新学科的建立与完善必须进行尽可能全面、系统、科学、规范的学术讨论。民族戏剧学是戏剧人类学的中国化,这在国内外都属首次,所产出的学术具有前瞻性、边缘性、交叉性、权威性,期待着逐一填补民族学、文化学、戏剧学等学科长期悬而未决的学术空白。

  我们的学术尝试与探寻是为了促进中华多民族的优秀戏剧文化的发展,以及确立中国传统戏剧文学界戏剧文化圈的地位,力争做出应有的贡献。另外,则是逐步解决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难题,积极梳理中华民族戏剧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学术交往关系,探索人类戏剧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新兴、年轻、富有朝气与传统文化底蕴的民族戏剧学搭设长期持续发展的学术平台。

  本文由325游戏 (www.325qp.net)整理发布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